老人视力模糊看不清?可能是白内障的早期信号
近看东西越来越模糊?阳光下总感觉眼前有层雾?60岁以上的老人如果出现这些症状,千万别简单归咎于"老花眼"。据统计,我国60-89岁人群白内障发病率高达80%,而90岁以上老人几乎存在白内障问题。这种看似平常的视力变化,很可能就是白内障发出的健康警报。
什么是白内障?眼球里的"镜头"变浑浊了
如果把眼睛比作照相机,晶状体就是相机里重要的镜头。正常情况下,这个"镜头"应该是清澈透明的。但随着年龄增长,晶状体蛋白质会发生变性,就像鸡蛋清受热变白一样,逐渐变得浑浊不透光,这就是白内障的形成过程。除了常见的老年性白内障,糖尿病、眼外伤、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等也可能引发不同类型的白内障。
白内障的5个典型症状别忽视
1. 视力渐进性下降,就像隔着毛玻璃看
2. 原有老花突然"好转",其实是晶状体密度改变导致的假象
3. 看灯光出现眩光,夜间开车尤其明显
4. 颜色辨识度下降,鲜艳色调变得暗淡
5. 单眼复视,一个东西看成两个
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白内障发展速度因人而异。有些人可能几年内视力急剧下降,也有人数十年才发展到需要手术的程度。定期眼科检查能帮助判断病情进展。
治疗白内障,别等"熟透了"才手术
过去常有"等白内障成熟再做手术"的说法,这其实是受早期手术技术限制形成的误解。现代眼科手术技术突飞猛进,当白内障影响日常工作生活时就可以考虑手术。拖延治疗不仅降低生活质量,还可能引发青光眼等并发症。
目前主流的手术方式是"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+人工晶体植入术"。手术过程仅需10-15分钟,表面麻醉,基本感。医生通过2-3mm的微小切口,用超声波将混浊的晶状体乳化吸出,再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。这种晶体可以终生使用,还能同时矫正近视、远视或散光。
人工晶体怎么选?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
人工晶体主要分为三大类:单焦点晶体适合生活习惯规律的患者;多焦点晶体能同时满足看远看近需求,但对眼睛条件要求较高;散光矫正晶体则适合角膜散光较大的患者。选择时不必盲目追求高价产品,医生会根据患者眼部条件、用眼需求和预算给出建议。
术后期要注意什么?
虽然白内障手术快,但术后1个月内仍需注意:
- 按时使用眼药水预防感染
- 避免揉眼和剧烈运动
- 洗头时防止水流进眼睛
- 外出佩戴太阳镜防紫外线
- 定期复查监测情况
大部分患者术后第二天就能获得清晰视力,但视觉质量完全稳定通常需要1-3个月。少数人可能出现暂时性干眼或眩光,这些症状通常会逐渐改善。
预防白内障,从日常生活做起
虽然年龄因素不可抗拒,但以下措施有助于延缓白内障发生:
1. 户外佩戴防紫外线眼镜
2. 控制血糖,糖尿病患者尤其要注意
3. 戒烟限酒,减少自由基对眼睛的伤害
4. 多吃深色蔬菜水果,补充叶黄素等抗氧化物质
5. 避免长期使用含激素的眼药水
特别提醒:市面上号称能"溶解白内障"的眼药水并无科学依据。当白内障发展到影响生活质量时,手术仍是确切的治疗方法。如果发现家中老人频繁更换老花镜、害怕下楼梯或经常认错人,建议尽早带他们到眼科检查。


